近些年來,中醫藥的重要價值,越來越為國人乃至全世界所認識、接受。與此同時,中藥的安全性問題,也為人所關注。如何建立中藥的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?如何進行基于臨床的減毒配伍研究,實現中藥臨床安全用藥?
在日前舉辦的第九期中國中醫科學院岐黃學者論壇上,包括岐黃學者在內的多位專家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討。專家們指出,中藥是新藥發現非常重要的資源庫,應更加切實有效提升中藥用藥安全性,好好研究和發展中藥的新藥發現價值。
本期論壇主講專家之一、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中秋教授在論壇上指出,中藥是新藥發現的非常重要的來源和資源庫。比如,有不少療效確切、顯著的抗癌藥物,都來自中藥或者是天然藥物。
眾所周知,新藥研發難度大、周期長、投入高。劉中秋認為,新藥研發的過程中,最關鍵的就是要發現新靶標和與此相對應的新化合物。當然,隨著現代疾病譜的發展變化,一個靶點或者是兩個靶點,往往還不能解決疾病治療的基本問題。而現代科技的發展,在不斷改進提升、充實完善靶標的發現技術。在此背景下,不論是單味中藥還是復方,都迎來了新藥研發的新變化、新機遇。
“決定一個新藥能否研發成功的關鍵是成藥性?!眲⒅星锝忉屨f,候選新藥的成藥性首先就是這個藥物應當有效,這樣新藥研發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增大。早期介入的PK/PD評價,可以有效提高新藥研發的成功率,尤其是從合成一個藥物開始的時候就介入PK/PD的評價。
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則指出,中藥活性成分復雜且有些成分含量很低,如何闡釋治療的機制和實現臨床的精準用藥,存在著不少挑戰,需要下大力氣切實加以解決。
如何建立中藥的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?如何進行基于臨床的減毒配伍研究,實現臨床安全用藥?本期論壇的另一位主講專家,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重點學科帶頭人、岐黃學者高月教授指出,有別于化藥和生物藥,中藥的毒性呈現出毒性發生的隱匿性、毒性物質的不確定性、安全劑量的模糊性、“毒-效”關系的復雜性和個體差異的特殊性。
“目前在臨床上,中藥減毒Z好的方法就是恰當的配伍?!备咴抡J為,中藥減毒配伍是臨床中藥增效減毒過程的核心環節,也是方劑臨床實踐與辨證施治的內涵體現,包含著物質基礎、毒性效應的變化,體內命運的改變,“毒-效”關系的轉換,藥物“量-毒-時-效”綜合作用等,可為提高臨床療效提供適用依據。
楊洪軍表示,要合理用藥包括通過配伍、炮制等多種方法,有效減輕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,更好發揮好中藥藥物的“天性”。
高月還提到了替代毒理學的發展趨勢,通過構建“分子-細胞-器官-整體”四位一體的多水平毒性確證,為常規毒理學終點評價提供佐證。此外,在常規毒理學評價基礎上,還有一些新的研發方法值得重視,例如:開展基于警示結構的中藥毒性篩選,實現“中藥-組分-警示結構-毒性終點”的毒性預測;通過采集藥物處理前后類器官細胞明場和熒光顯微高分辨率圖像,從而實現基于AI細胞畫像的中藥毒性成分的高效精準篩選。
岐黃學者論壇是中國中醫科學院“十四五”期間學術影響力提升計劃的重要主題學術活動之一。論壇以“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”為宗旨,以高層次、高規格、高標準為特點,以傳承、創新、發展、共享為理念,堅持國內外行業視野與中醫藥特色發展相結合、學術高點定位與實踐探索策劃相結合,傳承與創新互動發展,發揮國家隊的學術引領與示范作用,匯聚中醫藥行業各領域領軍人才,交流與傳播Z新學術進展、共享科技成果,提升中青年學者科技創新能力、反哺科技平臺建設。